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羅汝芳

羅汝芳(1515-1588),字惟德,號近溪,為江西南城人。於嘉靖三十二年進士及第。曾經擔任太湖縣知縣,政績卓著,後升任刑部主事。又出任寧國府知府,積極於地方舉辦講會,訂定鄉約,改善風俗。
  羅汝芳為明代中葉王陽明心學中,泰州學派學者。在朝時,張居正曾詢問其學,近溪言:「讀《論語》﹑《大學》,視昔差有味耳。」後補守東昌。又遷調為雲南屯田副使,以修築水利見長。之後,西南少數民族入侵,羅汝芳集合雲南一帶勢力準備克敵,敵人因而主動投降。後汝芳轉任參知政事。於明神宗萬曆五年在廣慧寺講學,吸引許多朝野人士。遭致張居正排擠,汝芳遂辭官,於福建、廣東之間講學,廣受迴響。萬曆十六年卒於居所。 羅汝芳年少時曾讀薛瑄語錄中言:「萬起萬滅之私,亂吾心久矣,今當一切決去,以全吾澄然湛然之體。」決定引以為志願。在臨田寺閉關自修,與桌上的水杯對望,欲使己心與水融合無間,如此經過了數天而病。後來在街上遇到顏鈞(山農),向他學習泰州之學。
  汝芳學問以不依賴學習思慮就能達到赤子之子的良知展現為目標,使其心與天地萬物為一體,能夠擺脫自然欲望的束縛。他認為,這根於本性的良知生生不息,不須刻意造作,所以他的德性修養方式是不受到外在框架的牽絆。如同不繫之舟,自然而然皆能符合善理。而一般人不能理解羅汝芳的學問要旨所在,將他誤解為放蕩形骸之徒,自以為其心就是良知,留戀那些彷彿是證道的幻覺。當時人將王龍溪與羅近溪(汝芳)相比,言「龍溪筆勝舌,近溪舌勝筆。」可見其辯才,能使鄉里細民當下心胸開擴,如同真理就在眼前一般。汝芳論學的方式,一洗當時理學掉書袋的陳腐風氣,聽者在當下就如醍醐灌頂。但也因此,批評者認為此學類似祖師禪的當頭棒喝,當下證悟之學。如果沒有真實修養鍛練,只是玩弄那些心理幻覺而已。
  然而,羅汝芳絕不是向禪學靠攏,王塘南曾說,汝芳早年雖也接觸佛教、道教經典,但他最後仍選擇儒學為他的依歸。這從他晚年的著作《會語》可以看出,《會語》的內容以〈大學〉中人倫孝悌之道為主,無一絲一毫佛教與道教的痕跡。由此可見汝芳的學問旨趣。


撰稿人:盧其薇
網站滿意度調整